沙级舰建成后的标准排水量竟比原计划超出近20%。有观点认为这是德方趁《英德海军协定》签订之机对原设计进行了大幅升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原因是制定初始方案时过于匆忙以致考虑不周,建造过程中又临时增添各种设备,而许多设备的实际重量大大超出预估值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性加强和变更等。
其严重程度直到新舰开工数月后才暴露出来,而此时已无法再对主要设计作大调整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准备工作太仓促,或许还有《凡尔赛条约》10年技术断档期导致的经验不足。
为了减小被弹面积,新舰在设计中所取的干舷高度比较小,这在相对平静的北海和波罗的海尚可,到了浪涛汹涌的大西洋则会遇到麻烦。如今该舰的实际吃水又过深,于是干舷显得更加不足,连舰体上的舷窗都因为过于靠近海面而不得不进行特别的水密加固。此外,满载状态时舰艏吃水比舰艉要深0.8米,以至于每次出航时都必须先用掉前部储油深舱中的部分燃油才能恢复平衡,否则很容易发生舰艏埋水现象。
图片
最终状态下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图片
二战前海试中的“格奈斯瑙”号。注意该舰因吃水过深,甲板离水面很近,而垂直设计的舰艏更像是埋在水中一样
舰艏的初始设计更加重了这一症状:两舰刚建成时艏部甲板相对低平,艏柱接近垂直。只要海况稍差就会上浪严重,高速航行时几乎整个舰体前半段都会被涌上甲板的汹涌水流覆盖,“安东”炮塔甚至会因进水而无法正常工作。而海浪拍击舰体、前主炮塔、锚具等突出物溅起的漫天水花经常遮蔽视线,有时巨浪甚至会越过“布鲁诺”炮塔直接冲击其后上方的操舵室,于是只能改由后方的指挥塔进行操舵。“安东”炮塔自带的10.5米测距仪因此无法工作,最后被拆除。为此,“格”号在1938年冬尝试将艏柱改为弯曲式并略微加大了舷弧,但收效有限。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39年7~8月间,“沙”号利用入坞大修的机会改装了著名的“大西洋艏”,艏柱变为前倾,舷弧增高,从而缓解了艏部上浪的问题。改进后的舰艏长度增加了近5米,加上两舷外飘,浮力也得以增加,舰体纵倾问题得以解决。另外“沙”舰还更改了舰锚布置方式。沙级舰原有3具按通常方式悬挂于舰艏两侧(左2右1)的主锚,备受海浪的直接冲击,于是将一具悬于舰艏,另两具分别存放在两舷舷侧的甲板之上。甲板边缘则新开了“凹龛”式的锚锁孔。
图片
尚未改装“大西洋艏”的“沙恩霍斯特”号。请注意其左2右1的舰锚布置方式
图片
改装艏柱前倾的“大西洋艏”的“沙恩霍斯特”号。其甲板边缘新增了“凹龛”式的锚锁孔。
上述改进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该舰适航性差之弱点,但可有效改善其性能,所以“格”号后来也进行了类似改装。不过“格”号只保留了两舷各一具侧锚而没有艏锚。两舰另一个更显著的外观区别在于:“沙”舰的主桅在战舰后部,紧靠后测距塔;“格”舰的主桅则在舯部,紧靠烟囱。
图片
改装了“大西洋艏”的“格奈斯瑙”号
从1920年起,电弧焊接技术开始走向实用化。一战结束后不久德国便在货船的建造中尝试电焊技术,随后推广到小型军舰和埃姆登级轻巡洋舰上。在建造德意志级装甲舰前,德海军不仅在陆上试验场进行过炮击试验,还用布伦瑞克级“普鲁士”号前无畏舰上切下的一些舱段做过水下爆炸试验,结果表明电焊结构不仅重量更轻,而且受损后更易于修复。
图片
一战结束后被用作武器试验的“普鲁士”号前无畏舰
德意志级装甲舰遂开始以焊接代替传统的铆接,并在后续舰建造过程中逐步扩大使用范围,3号舰“格拉夫·斯佩”号更成为首艘全焊舰体的大型军舰。沙级的舰体也是全焊接结构(但防雷壁和装甲甲板等重要的防护结构除外)。然而,由于当时焊接技术应用于造船还未完全成熟,两舰后来在战斗中多次因焊缝开裂而导致伤情加重。事后调查,这主要归咎于焊条的品质缺陷等技术性因素。
图片
二战德国海军首艘采用全焊舰体的大型军舰——“格拉夫·斯佩”号
武 备
沙级在主炮塔设计上与德意志级装甲舰类似,不过装甲更厚,弹药提升系统也有所改进。沙级舰的SKC/34式51.3倍径283毫米主炮是德意志级使用的SKC/28式49倍径炮的改进型,加长了身管,发射的是更长、更重并拥有更坚固被帽和风帽的新型穿甲弹,尽管炸药装填量由7.8千克略减为6.6千克,但穿甲能力明显提高。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该炮还配有普通弹和高爆弹:普通弹大致相当于半穿甲弹,其引信位于弹底;高爆弹的引信则位于弹鼻。普通弹的炸药装填量为16千克,比穿甲弹多,引信敏感度又比高爆弹低,适于对付中等防护的巡洋舰或陆地坚固工事。
标排超过3万吨的沙级舰装283毫米主炮实属“大船扛小炮”。尽管比其他相近口径的火炮威力大、精度高、射速也较快,9门主炮每分钟最多能投射9.9吨弹丸,比法国的敦刻尔克级高出1吨左右,但毕竟口径偏小、威力有限,若真遇上了敦刻尔克级,想在常见交战距离上打击其“装甲盒”内的要害区域较困难,更不用说想啃动那些装甲更厚的条约型战列舰,所以德国海军一直希望能换用380毫米主炮。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示:1939年9月7日停泊在基尔港的“格奈斯瑙”号。其舰艏的2座三联装283毫米主炮显得过于小气,缺乏战列舰级主炮应有的霸气。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用前无畏舰“汉诺威”号轮机舱为靶标进行的对比试验更说明了这一点:283毫米弹的弹片仅破坏了“汉诺威”号的蒸汽管路,实战中会迫使舱内人员弃守,不过只要回到船厂仍可修复:而380毫米炮弹则可干脆利落地彻底摧毁轮机舱。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然而沙级舰排水量超标、舰体纵倾的问题暴露出来后,提升主炮口径的计划又添了一重困难,因为双联380毫米主炮塔更重,无疑会加深艏部吃水,并进一步压低本已十分可怜的干舷。经过研究,最可行的解决之道是对舰体动大手术,将其加宽。但其难点在于必须严格维持舷侧船壳原有的形状不变,以便继续使用原有的装甲块。不过此计划后来因二战爆发而中断。
沙级的副炮为12门二战德国主力水面舰艇标配的SKC/28型52.5倍径150毫米(实际为149毫米)炮。该炮配有重45.3千克的穿甲、普通和高爆三种弹丸,射速6~8发/分,最大仰角40°时射程可达23千米。然而它们分装于4座旧式单联和4座新型双联装炮塔内。于是问题又产生了:全重约126吨的双联副炮塔前壁厚140毫米,侧壁、顶板和背板厚度为50毫米,综合性能良好,但旧式的单联炮塔还是早前的德意志级D、E两舰的遗留物。由于当时德国正疯狂扩军,各军种及部门对原材料和生产工时争抢得很凶,所以这些老炮塔没有入库封存或回炉,而是物尽其用地装上了新舰。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它们两座一组地分布于烟囱两侧。由于德意志级排水量限制之故,这些老式炮塔壁厚仅25毫米,后部敞开,只具备有限的防破片能力。更糟的是,同侧的两门单装炮必须共用一套弹药提升系统,所以射速比双联装炮塔慢,不仅影响火力强度,还给副炮的统一火控造成了很大麻烦。
图片
沙级战巡主要武器射界示意图(红色:283毫米炮,蓝色:150毫米炮,绿色:105毫米炮)
德国人后来发现用舰炮对付商船效率偏低,太耗炮弹和时间,于是1943年3月“沙”“格”两舰各自加装了两座分别拆自轻巡洋舰“纽伦堡”和“莱比锡”号的三联533毫米鱼雷发射器。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被截停的商船,而非高速机动的战舰,所以未配备全套火控,代之以简单的机械瞄准装置,也未配齐鱼雷班编制,而是需要时由近旁的105毫米防空炮组临时充任。不消说,这几组安装在露天甲板上的无防护发射器战斗生存力很差,还有被敌弹击中殉爆的危险。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沙级舰的主要防空火力为7座双联61倍径SKC/33型105毫米(实际为104毫米)高炮,其中6座布置在烟囱两侧的平台甲板上,射界良好;还有1座位于后主炮的后上方。它们配有4台4米基线测距仪,装在舰桥及烟囱两侧醒目的球形保护罩里。该型炮配有爆破弹、爆破燃烧弹、穿甲弹及照明弹。该炮射速15~18发/分,弹道性能较好,发射爆破弹时初速为900米/秒,最大仰角80°时的射高为12500米。该炮还配有一套三维运动机电补偿装置,使射击免受舰体摇晃影响。
图片
格奈斯瑙号的水兵正在左舷的150毫米副炮塔旁清洗甲板。清注意炮塔后面上层甲板上的双联装105毫米高炮。
图片
防空炮组的水兵正在为105毫米双联装高炮装填炮弹
不过该炮采用完全敞开的露天布置,容易受潮导致故障,炮组人员也容易被敌方火力杀伤。该炮另一个缺点是俯仰及旋转速率太慢,分别仅为10°/秒和8°/秒,射程及杀伤威力显然也比当时流行的127毫米高平两用副炮稍差些。好在战争前期英国舰载机的性能普遍不高,特别是俯冲轰炸技、战术远不如德、美、日,很大程度上把这一问题遮掩过去了。
其实德国海军也考虑过高平两用副炮。只是其大舰一般要充当袭击舰的角色,无论是对付数千吨的商船,还是应付敌方中、轻型护航舰艇的围攻,150毫米显然比127毫米级别的更顶用。而150毫米作为高炮口径又未免过大,射速太慢,跟踪目标不灵便。像法国费尽心机为黎塞留级战列舰研制的152毫米高平两用炮实际使用效果就颇不如意。不过SK C/33的炮身旋转及俯仰速率却也跟150毫米副炮相差无几,多少枉费了先前这一番苦心思虑。
沙级舰的中距防空武器为8座SKC/30型双联37毫米高炮。该炮85°最大仰角时射高达6800米,精度也不错,然而供弹方式为单发手工装填,单管实际射速仅30~40发/分,火力密度明显不足。
图片
“沙”号的水兵正在操作双联37毫米高炮。请注意炮塔前方的测距员
沙、格两舰最初的近程防空火力为10门MGC/30型20毫米机关炮,后来改成了可靠性更高、火力持续性更好的C/38型。其先期使用20发弹箱,改用40发大弹箱后单管战斗射速可达220发/分,四联型的火力非常凶悍。开战后“沙”“格”两舰分别加装了18门单管、14座四联装型。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沙级舰曾试验过搭载包括亨克尔He114、阿拉多Ar95和福克·沃尔夫FW62在内的多种水上侦察/校射飞机,最后决定搭载3架新型的Ar196A-3。该机实用升限3020米,最大速度310千米/小时,航程1070千米,并配有强悍的武装——2门20毫米机炮和2挺7.92毫米机枪,还能挂载两枚50千克级炸弹。舰上为此而专门设了个小炸弹库。
刚建成时两舰均有两部飞机弹射器,分别位于机库顶部和“恺撒”炮塔顶部,其中一架水上飞机就存放在后者之上,但这部弹射器在1939年底的改装中拆除。于是“沙”舰的机库加长了8米,以存放第三架飞机,机库两侧的吊车可通过机库顶部的伸缩式库门吊挂飞机。而“格”舰机库则于1941年的改装中加长、加宽,内部加装了一部弹射器,可直接在机库内通过侧门弹射。
图片
“沙”号备用的2架水上飞机正准备存入机库。为了让出空间,弹射轨道被转向舷侧。
图片
机库模型示意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沙级舰装有5具大型探照灯:舰桥上方一具、烟囱两侧各一具、主桅平台两侧各一具(“格”号的位于机库顶部)。此外还安装了一部波长81.5厘米、频率368兆赫、功率14千瓦的FuMO 22型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其2米×6米的巨幅广告牌式天线安装在舰桥最顶端的10.5米测距仪塔上。1941~1942年两舰的雷达升级为FuMO 27型,输出功率增加到100千瓦。只是雷达天线虽能360°旋转,但波束会受到后部建筑遮挡,所以后部测距仪顶端也加装了一部该型雷达,只是天线尺寸较小,为2米×4米。沙级舰的雷达在实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FaMO 22型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的2米×6米天线安装在舰桥最顶端的10.5米测距仅塔上。
“格”号的末任舰长沃尔夫冈·科勒曾总结:“也许应当强调一下本舰的雷达,我们一直有赖于它。我们通过它在远距离上截获目标,并获得可靠的火控参数,拂晓或雾天时的使用效果超过光学测距仪。”
德国的雷达技术曾一度领先世界。德国很早就成立了GEMA公司,专门研究雷达。可惜诸如赫尔曼·戈林之流的纳粹高层未能真正意识到该项技术的重要性及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多次误判形势和瞎指挥。FuMO22雷达就是违反GEMA公司研究更短波段的意愿而强令研制的,因为其波长太大而使得天线巨大、转动不便,实际上难以持续进行360°全向搜索,而且探测效果相对有限。改进型FuMO27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二战开始后,英、美迅速在雷达技术上超越了德国,并将差距越拉越大。
图片
通过雷达显示屏的信息提示,“沙恩霍斯特”号的指挥官可以及早发出作战指令,取得对敌作战的先机。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装甲防护
装甲结构是沙级总体设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它既继承了一战时“日德兰型战舰”装甲坚厚、水密分划细密等优点,也遵循了老派的“全面防护”、而没有采用当时已成大势的“重点防护”概念,设计指标也没有“若干交战距离上对某种口径以下的炮弹免疫”之概念。德国认为英德之间的北海将是双方最有可能海上交锋的区域。该海域属极锋南北徘徊之地,气旋活动频繁,平时多雾,秋冬两季更是阴雨、风暴频仍,能见度很差,所以双方的发现和开火距离不可能很远,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防御近距离发射的、弹道平伸的弹丸。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德国海军编制了专用表格,列出了各潜在对手的主炮在不同距离上的弹着角和穿甲深度,以供己方舰长根据不同的对手来选择交战距离。当然表中数据多为推测值,所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参考手段。
沙级舰舷侧装甲带的材质为优质的克虏伯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敷设于船体外部,与水面垂直。与一般不到水线总长度60%的“重点防护设计”相比,其长度覆盖水线接近70%,并拥有相当可观的350毫米(亦有资料称320毫米)之厚度,防护力可与俾斯麦级战列舰媲美。
这条装甲带在设计吃水线以上的部分高3米,再往上则是45毫米厚的薄甲。而从吃水线之下1.7米处起则开始渐薄,并继续向下延伸了1米,底端最薄处厚170毫米。这条装甲带在前、后装甲横壁之外,继续向艏、艉方向延伸至距艏柱41米、距艉柱37米处,厚度由350毫米渐减为170毫米。装甲区域之外的艏、艉水线处皆保持70毫米的厚度,可有效抵御弹片,舵机和轴隧还能得到穹甲斜面部分的侧面防护。
图片
沙级舰各部位装甲厚度示意图
沙级舰的前装甲横壁从上层平台甲板一直延伸到上甲板(露天甲板),其中上层平台甲板至主甲板(装甲甲板)之间厚75毫米,主甲板至炮列甲板之间厚150毫米,再往上的部分厚70毫米。后装甲横壁则为舵机室后壁,厚75毫米。横壁中厚150毫米的部分为KCn/A表面硬化钢,低于此厚度的为高强度均质钢。
图片
难得的“沙”号彩色照片。请注意舰体吃水线处的舷侧装甲带。
沙级舰的水平装甲材质也为高强度均质钢,其设计维持了一战时各国主力舰流行的穹甲构形:主水平装甲板没有像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新舰那样设于舰体中上部分以便和舷侧装甲共同组成倒扣的“装甲盒”,而位置偏下,仅比设计吃水线高出0.53米,两侧向下斜伸至水线以下,末端与舷侧装甲带的底缘相接,其整个剖面形状类似倒扣的平底锅,厚度为80毫米(弹药库上方增为95毫米,斜面部分为105毫米),显然比较单薄。
作为弥补措施,上甲板加厚到50毫米,可以抵挡普通的杀伤炸弹,并和下方的第二甲板一道起着衰减半穿甲或穿甲炸弹的动能,有时还能提前引发延时引信,使其在击穿主水平装甲前就爆炸。不过和国外同时期建造的各级主力舰相比,沙级的水平防护比较弱,这也是为过强的舷侧装甲带作出的牺牲之一。此外由于锅炉体积超标,主水平装甲板在锅炉舱上方不得不加高,形成了一块宽9.62米、高0.7米的凸起区域。这一结构上的不连续性成了防护中的一个弱点。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总体而言,沙级这种厚侧甲+穹甲的装甲结构对中近距离上的炮战而言确实比较有效。理论上,即使水线附近的主装甲带已被击穿,动能被损耗、壳体剥落变形的弹丸也很容易被穹甲斜面弹飞,进水也仅限于穹甲斜坡和船壳之间横剖面为三角形的小片区域内。一战时德国主力舰在实战中表现出来的优异生存性让德国设计师对本国的传统设计更加自信,并排斥当时流行的船壳内部倾斜装甲带,不接受任由装甲和船壳之间的空间被敌方炮弹蹂躏之思路。他们相信沙级舰的装甲已足以抵御11千米外射来的、重1016千克以下的406毫米炮弹。
然而沙级舰的这种设计的缺陷也很明显。首先,由于主装甲带占用了太多的重量,使从露天甲板到第二甲板之间高4.4~5.1米的上部舰体防护不足,其45毫米均质钢仅能防御弹片。而且由于装甲甲板位置很低,连敌方的中口径炮弹都可以从这一区域长驱直入。由舰体吃水过深导致的舷侧装甲带位于水面之上的部分不足更加重了这一症状。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其次,同样是由于吃水过深,本应比水面位置高0.53米的装甲甲板实际上却与水面基本平齐,满载状态下甚至比水面还低0.73米。如此一来,水线处船壳被击穿后,无论是穹甲倾斜部分还是水平部分上方都会浸水,不仅会削弱储备浮力,还会严重影响舰体的稳定性。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沙级舰的主、副炮塔及司令塔的装甲均为KCn/A钢。主炮塔防御非常坚固,厚度为正面360毫米、侧面和顶部均为180毫米,而且为了应对数量优势之敌军的左右夹攻,其后壁厚度几乎与正面一样,达350毫米,其炮座中轴线方向上厚200毫米、侧面厚350毫米。指控部分的防护也较严密:司令塔四面均厚达350毫米,顶盖及通往下甲板的重直通道壁厚220毫米,其上的射击指挥所前壁厚200毫米、侧壁厚100毫米。后部备用指挥所壁厚为150毫米,顶盖和下方的垂直通道壁厚均为50毫米,其上的指击指挥所壁厚为100毫米、顶盖厚50毫米。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水下防护
沙级舰的水下防护设计指标为能在半载吃水状态下抵御250千克TNT当量的水下爆炸。它在理论上虽能抵御当时的航空鱼雷,但要抵御战斗部更大的舰/潜射鱼雷却稍显不足。特别是舰艉部分,由于舰体变窄导致水下防护结构也变窄,防护指标降到了约200千克TNT当量。
沙级舰的水下防护系统被纵向分隔成15段,横剖结构与国外同时期的设计相比显得较简单:舷侧装甲带之下的船壳有一层12~16毫米厚的轻甲予以加固,船壳内的第一层翼舱为可消散部分爆炸能量的空舱,再往内是厚8毫米的燃油舱外壁。爆炸剩余能量被这层外壁削弱后,再被燃油均匀弥散到另一侧的由高弹性均质钢构成的防雷壁上。这层厚45毫米、带10°倾角的防雷壁由船底板一直向上延伸,通过角材铆接在装甲甲板斜面上。
图片
舾装中的“沙”号
万一防雷壁也出现破损,在距舰体中轴线7.3米处、动力舱段及弹药库等重要舱室的外侧,还有一道水密纵壁作为最后的防线。该防护体系在战舰半载状态时,舰舯部分的宽度为4.5米,由艏至艉的3个主炮塔下方宽度分别为2.58米、3.35米和3.74米。
由于电焊技术未完全成熟,加上德国船舶建造中也没有使用X光探伤技术,所以像防雷壁这样的重点防护结构仍采用传统的铆接技术,其背面不支承、不固定任何管线,以免中雷时干扰其吸收爆炸力的塑性形变,并避免重要管线因水中爆炸而损毁。然而铆接也有问题:连接防雷壁与主甲板的铆钉因反复受到船体弯曲应力之剪切,当防雷壁或穹甲斜面受到冲击时,接缝很容易开裂,而且为了使水下防护结构达到最大的宽度,防雷壁下部向舰体内部弯曲,更加重了舰艉结构上的脆弱性。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不过沙级舰毕竟继承了一战德国主力舰水密区间划分细密的优点,这使它成了一艘很难沉没的战舰。其舰体内部被6道延伸至炮列甲板及14道延伸至上甲板的水密横壁分隔为21个水密区间,任意3区进水可保持不沉。
一战时“拜仁”号战列舰被俄国水雷炸伤的经历令德国海军印象深刻。沙级舰进出大西洋时也要通过密布的雷场,其间隔1.7米的双重舰底防护效力平平。尽管双重舰底之间的间隔越大防护效果就越好但受战舰排水量的限制而不能任意增大。此外,各类辅机及设备的基座设计不良,抗震能力较差,令其在实战中吃足了苦头。
动力系统
对奉行“打赢跑不过的对手,跑赢打不过的对手”原则的沙级舰来说,其航速居于设计中的优先地位。德意志级使用的大型柴油机固然比较成功,但震动很大。况且该级舰以8台MAN柴油机驱动双桨,每轴功率19845千瓦,而沙级舰就算改成四轴推进,每轴需29400千瓦,现有的柴油机型号难以满足要求。但研制功率更大的新机型时间上耽搁不起,而若是使用蒸-柴混合动力,则需要在保证蒸汽动力系统功率足够大的同时,额外留出柴油机的安装空间,主轴上的动力交联和切换技术较为复杂,有违紧凑、高效之原则,于是最后仍是传统的单一蒸汽动力方式胜出。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到沙级舰设计之时,德国的高温高压锅炉及配套的汽轮机技术已取得了相当的进步。试验机组也已在陆上的火电厂中成功运行了数年之久,并为正在建造中的两艘同名邮船“沙”号和“格”号所采用。然而海军对其安全可靠性和成熟性仍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最后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不得不亲自出面拍板,决定即使冒一定的技术风险也要保证该级舰的高速性能。
沙级舰装有12台鲍尔-瓦格纳锅炉,生产的过热蒸汽参数达450°C、5.8兆帕,属世界顶级水平。每4台锅炉两两并排地安放在一个锅炉舱内负责驱动一台涡轮机,但也可通过交错的蒸汽管路向其他涡轮机供汽。每3台涡轮机占一个机舱,分别驱动一具直径4.8米的螺旋桨。3个机舱呈倒“品”字状布置,1号机舱在后,2、3号机舱并列于前方左、右。3个锅炉舱则纵列,顺序由艉至艏分别为1、2、3号。其中2、3号相邻,1、2号之间则有105毫米高炮弹药库和无线电室等间隔。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沙”号的涡轮主机由瑞士老牌的布朗·勃法瑞公司提供,“格”号则由不莱梅德意志船舶和机械制造股份公司制造。每台涡轮机均由高压轮机、低压轮机、巡航轮机和倒车轮机组成,通过单级减速齿轮箱与主轴交联。每台涡轮机的单台最大功率为39175.5千瓦,并可承受4%的过载。沙级舰动力系统的最大设计功率91875千瓦,短时过载功率117600千瓦。
“沙”号服役后实测的最大功率93712.5千瓦,短时过载功率高达120099千瓦(“格”号为80115/113190千瓦),甚至超越了不少条约型战列舰。再辅以较大的舰体长宽比和良好的线形,排水量和吃水深度超标的沙级舰仍获得了希冀的高速。海试中“沙”舰实测的最大航速为29.9节,过载冲刺航速达31.65节;“格”舰最大实测航速为28节,冲刺航速亦达30.7节。
不过沙级舰也为这套动力系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凭心而论,海军当初的疑虑是有一定道理的,蒸汽超常的工作参数对德国的材料和制造工艺的确是严峻的考验。“沙”,“格”两舰在服役生涯中皆曾受动力系统故障之困扰,尤以“沙”舰为甚。另外这些高温高压锅炉的耗油量也很可观。“沙”舰仅以外侧双桨推进时,续航力为8776海里/19节,“格”舰为7300海里/19节。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沙级舰拥有6台460千瓦、2台430千瓦汽轮发电机和2台300千瓦、2台150千瓦柴油发电机,后者主要提供应急电力,并拥有一套独立的环路。这些发电机组分布于动力舱室周边的5个发电舱中,主要提供230伏的直流电,亦提供少部分110W伏交流电。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