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是介绍《我的心爱之物》。这篇作文看似简单,但结合单元课文内容来看,其实并不容易写 ,看课文难度就知道。
第一课《白鹭》是一篇散文,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还出现了很多孩子难以理解的深奥词语,以及一些表达优美却复杂的句子。
到了第二课《落花生》,则加入了议论的手法,这对孩子来说几乎是全新的概念。
尤其课文还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默默结果的特点,点明 “我们要做平凡朴素、不图虚名、无私奉献的人” 这一观点。
展开剩余82%而第三课《桂花雨》则是通过借物抒情 表达情感:作者通过描写家乡的桂花,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前三篇课文意义深远,以孩子稚嫩的笔触和有限的阅历,确实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单元没有可仿写的课文。最适合仿写的,其实是第四课《珍珠鸟》。
《珍珠鸟》的作者是冯骥才,很多人都读过他的《俗世奇人》,知道他写人写得活灵活现;而他写动物时,同样能让读者清晰感受到动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动物的深厚情感。
接下来,我们就从《珍珠鸟》入手,梳理本单元习作的写作思路。
01.结构:先搭框架再填内容写作文就像盖房子,先确定框架,再填充内容就会更顺畅。
《珍珠鸟》的框架很清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得到珍珠鸟的过程,第二部分写和珍珠鸟逐渐熟悉的经历。
我们写心爱之物时,无论写动物还是物品,都可以借鉴这个框架:第一部分写得到这件心爱之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写和它熟悉之后的感受与互动。
从第二部分来看,写动物会更容易。因为动物能和人互动,有更多生动的场景可写。
而物品是静物,互动环节少,大多只能靠抒发内心感受来表达情感,对孩子来说难度会大一些。
02.内容写作:抓特点、写细节、传情感有了框架,内容写作其实并不难,关键要抓住两个核心。
1. 突出事物的核心特点
写得到心爱之物时,一定要抓住它最突出的特点来写。
比如《珍珠鸟》中,作者就重点写了珍珠鸟胆小的特点。
在鸟笼前放了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珍珠鸟根本不出来,只在吊兰后面隐约闪动影子,连完整的模样都看不见。
2. 用细节写互动,借故事表喜爱
这部分要写和心爱之物相关的故事,说明为什么喜欢它,细节描写是关键。
这也是第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冯骥才先生在文中是怎么写和珍珠鸟的互动呢?
因为珍珠鸟胆小,连它的父母都不敢出来。但有了小宝宝后,这只小珍珠鸟的胆子慢慢变大。
刚开始只在笼子周围活动,后来能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再过一段时间,它会一点点靠近作者,跳到作者的杯子上俯下身喝茶,还会偷偷看作者的反应。甚至敢跑到稿纸上,绕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
这里有个特别生动的细节:作者写小珍珠鸟的爪子在稿纸上动来动去时,会发出 “嚓嚓” 的摩擦声。
拟声词“嚓嚓”,能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小鸟在纸上跳动的样子,真切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以及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
孩子们写这部分时,也可以借鉴文中的方法:
· 多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比如 “起先、随后、便、然后、再”,让互动过程更有条理。
· 加入动作细节描写。
比如《珍珠鸟》中写小珍珠鸟飞回笼子的片段:“在父母的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作者用 “呼唤、飞向、扭动、挤开、钻” 一系列动词,把整个过程写得特别具体。
如果孩子不会写,还可以翻课本参考文中的句子,模仿这种细节描写的思路。
03.结尾写作:两种思路可选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结合单元课文,有两种写法可以参考。
1. 写启发,让主题升华
这种写法是在结尾写出心爱之物给自己带来的启发,就像《珍珠鸟》的结尾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既总结了和珍珠鸟的故事,又告诉读者 “人与人间、人与动物间需要信任” 的道理。
也可以像《落花生》的结尾,直接点明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孩子也可以尝试这种写法,比如通过照顾小动物的过程,明白一个道理:养小猫时发现,只有用心爱护它,它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愿意让你随便抚摸。
有启发的结尾能让文章更有意境,不过也增加了写作难度,需要孩子多思考、多练习。
2. 抒情感,直接表达喜爱
如果暂时写不出启发,也可以像《桂花雨》的结尾那样,直接抒发对心爱之物的情感。
《桂花雨》中,桂花承载着作者的童年记忆,所以结尾写道:
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作者在结尾重新强调了对桂花雨的情感。
孩子写时也可以这样:比如写台灯,结尾可以是 :
这盏台灯见证了我的成长,我想,无论未来我走到哪里,它的光都会一直留在我心中,激励我勇往直前。
最后,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即使一开始写不好也没关系,作文都是靠一次次练习慢慢进步的,重要的是多尝试、多运用每一单元学到的写作技巧。
五上第一单元的写作技巧是抒情,用细节表达孩子们对心爱之物的情感。
发布于:陕西省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