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性如烈火,却能在战场上保持冷静判断。他常在指挥部怒斥下属,却赢得了前线士兵的由衷爱戴。他与后方同僚关系紧张,却被希特勒视为最后的救星。
这位在血与火中崛起的军事天才,却有着'莫不攻'的绰号,防守从未失败,进攻鲜有胜绩。他是二战德军后期真正意义上的救火队长,却在战争行将结束时,举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他就是被称为'防御大师'的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元帅。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位让苏联元帅朱可夫都心生忌惮的战场奇才波澜壮阔的一生。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891年冬,莫德尔出生在萨克森州根廷镇一个中产之家。父亲是当地一名教师,家里人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律师或者公务员,却不知这个叫瓦尔特·莫德尔的孩子书包里总藏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1909年,18岁的莫德尔不顾家人反对加入第52步兵团,在波茨坦军校学习期间,他的成绩非常优异,战术教官在评语里写道:“此人擅于将地形劣势转化为防御优势”。没想到这句评语竟预言了他的一生。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14年一战爆发,莫德尔在凡尔登战役带领一个排死守304高地。当法军火焰喷射器烧焦前沿阵地时,他指挥士兵钻进反斜面的废弃矿道,等火焰停歇突然杀出反击。此战为他赢得铁十字勋章。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个人的英勇无法改变战争的走向。1918年德国战败后,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军被大幅裁减,像莫德尔这样的年轻军官更是前途渺茫。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莫德尔只能在十万人的国防军中艰难求生。他先后担任过参谋、教官等职务,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1935年,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整军备战,莫德尔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先后在陆军参谋部技术司和第4军担任要职,逐渐崭露头角。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莫德尔作为第4军参谋长参与作战,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次年,他调任第16集团军参谋长,参与了对法国的进攻。法国战役后,莫德尔晋升少将,并于1940年11月出任第3装甲师师长。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41年6月,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大举入侵苏联。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隶属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担任进攻矛头。在开战前的准备阶段,莫德尔展非常的勤奋。他日夜研究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这本书,并亲自到维修车间向技师请教装甲车辆的机械原理。
6月24日黎明,莫德尔的装甲师如尖刀般刺入苏联边境。他的指挥车始终冲在最前,创造了72小时不眠不休的指挥记录。当先头部队在别列津纳河畔受阻时,莫德尔亲自带领工兵连夜架设浮桥,期间三次险些被苏军炮火击中。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让全师官兵为之折服。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在明斯克合围战中,莫德尔发明了'装甲楔形阵',将坦克、步兵和工兵混编为小型战斗群,像手术刀般精准切割苏军防线。这种战术后来被收录进德军装甲兵教程。
到7月10日,他的部队已突进310公里,比预定计划快了整整5天。在斯摩棱斯克会师时,古德里安惊讶地发现,莫德尔的部队居然保持着90%的装备完好率。原来后者独创了'三班轮换制':将维修人员分成三组,确保车辆能获得持续保养。让他的装甲师始终保持着锋利的战斗力。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8月南下基辅的途中,莫德尔与老同学胡贝的第16装甲师配合默契。他使用装甲分队伪装成苏军溃兵,成功夺取了第聂伯河上的关键桥梁。当9月19日基辅包围圈最终合拢时,这个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合围战俘获了65万苏军,而莫德尔的部队伤亡不足2000,莫德尔因战功晋升上将,调任第41装甲军军长。
并且莫德尔创下了两项纪录:他是东线晋升速度最快的军长,也是唯一没有在装甲兵学校受训的装甲兵上将。希特勒在嘉奖令中特别称赞他'将步兵的坚韧与装甲兵的机动完美结合'。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41年12月初,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推进到莫斯科市郊时,许多德军士兵甚至能用望远镜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但就在这看似胜利在望的时刻,莫斯科的严酷寒冬却给了德军致命一击,这个曾经击垮拿破仑的无情杀手,正在以同样的方式折磨着德军。
恶劣的气候、泥泞的道路和漫长的补给线使德军的进攻越来越艰难,单薄的冬装让数以万计的士兵被冻伤。而苏联战争潜力远超德军预计。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在8月的日记中就曾忧心忡忡地写道:'我们原以为苏联只有200个师,但现在确认的番号就已经达到360个。而到了12月,这个数字更是飙升至惊人的800个师级单位。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随着苏军开始组织大规模反攻,莫德尔临危受命接管溃散的防线。他把所剩不多的坦克藏在村庄废墟中,用雪橇运输补给,甚至组织炊事兵担任预备队。他把守的防线成为莫斯科郊外唯一未被突破的阵地。
战后统计显示,莫德尔指挥的41装甲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创造了1:8的惊人战损比。他用2.3万人的代价挡住了近20万苏军的猛攻,为德军主力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随着战事的越发不利,德军前线将领们陷入了激烈争论。以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继续后撤,但希特勒勃然大怒,他坚持认为'不是地形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这位独裁者下令撤换了一批'意志不坚定'的指挥官,换上了绝对服从的死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莫德尔被紧急任命为第九集团军司令,而希特勒给他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勒热夫。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看似仓促的人事任命,竟会造就二战德军最传奇的防守大师。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此时的第九集团军早已不是当初那支精锐之师,而是一支缺衣少食、士气低落的残兵败将。从战略位置来看,这个距离莫斯科仅200公里的突出部,就像插在莫斯科门前的一把尖刀,成为苏军必欲拔除的眼中钉。
这也是德军在1941年冬季大反攻后仅存的前沿阵地。如果失守,苏军将直接威胁到斯摩棱斯克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进而危及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后方。更重要的是,勒热夫在政治上具有象征意义,只要这个'指向莫斯科的矛头'还在德军手中,纳粹宣传机器就可以继续鼓吹'东线胜利在望'的谎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随后的15个月里,这里爆发了四次惊天动地的大规模会战。莫德尔面对的敌手堪称苏联红军的'全明星阵容',朱可夫、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当时苏军的总兵力是德军的五倍,火炮数量是七倍,坦克更是达到惊人的十倍优势。但就是在这种绝对劣势下,莫德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防守奇迹。
这位戴着单片眼镜的将军创造性地采用'弹性防御'战术,他在前沿只部署少量警戒部队,主力则配置在纵深;当苏军突破第一道防线时,立即用预备队发起反击,同时在整个防区修建了密密麻麻的碉堡和战壕,形成交叉火力网。这种战术让习惯人海冲锋的苏军吃尽苦头,往往付出惨重代价也只能推进几百米。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1942年11月的'火星行动'中。朱可夫调集了两个方面军共190万大军,企图一举歼灭第九集团军。莫德尔命令工兵砍光河岸所有树木,布置了密密麻麻的雷区和铁丝网。
11月25日拂晓,朱可夫的七个集团军如潮水般涌来。在东线瓦祖扎河,莫德尔下令用精准炮火击碎冰面,使苏军坦克集群在冰面上陷入混乱。幸存的T-34坦克刚上岸就遭到交叉火力打击,500辆坦克三天内损失殆尽。当苏军转攻西线卢切萨河谷时,莫德尔立即调来6个装甲师,他独创的'移动防御'让苏军吃尽苦头,德军装甲部队像幽灵一样忽聚忽散,总是在苏军侧翼最薄弱处发起致命一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持续三周的激战中,苏军每天都要付出上万人伤亡的代价。有个德军机枪手在战后回忆说:'俄国人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机枪枪管都打红了,可他们还是不断冲锋。阵地前的尸体堆得比沙袋还高。'
勒热夫战场很快获得了'绞肉机'的恐怖绰号。据统计,在这块弹丸之地上,苏军累计伤亡超过180万人,相当于每平方米就有3人倒下。而莫德尔的部队也损失了近30万精锐。但正是这种近乎冷酷的防守,为他赢得了'防御大师'的美誉。希特勒甚至亲自授予他'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称赞他是'东线的救世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辉煌的战绩背后是惨重的代价。为了维持这个'面子工程',德军不得不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间接导致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当1943年3月莫德尔最终奉命撤退时,勒热夫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1943年夏,莫德尔率领第九集团军开赴库尔斯克前线,他麾下的24个师、33万精锐,几乎占到了德军参战总兵力的一半,而他们要面对的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三个苏联方面军,总兵力超过130万。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奥廖尔突出部,莫德尔命令工兵部队日夜不停地构筑防御工事,在短短两周内就修建了纵深达90公里的梯次防御体系。这片土地上埋设了超过40万枚地雷,平均每米防线就有3枚反坦克地雷和5枚反步兵地雷。
当罗科索夫斯基的钢铁洪流开始冲锋时,迎接他们的是德军精心设计的'地狱火网'。莫德尔将88毫米高射炮隐蔽在伪装阵地里,专门用来对付苏军的T-34坦克。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军就损失了超过200辆坦克, 在持续一周的血战中,苏军发伤亡数字飙升至40余万,2500多辆坦克化为废铁。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随着战役持续,胜利的太平已经向着苏联倾斜。7月12日,当得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的消息后,莫德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撤出奥廖尔突出部。
这个决定彻底激怒了元首,随后莫德尔就被解除指挥权,被迫返回德国。但历史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次撤退为德军保存了宝贵的装甲力量,使东线崩溃的时间推迟了近一年。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44年初,莫德尔重新披挂上阵,但整个第三帝国已经摇摇欲坠。他紧急任命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将军,就像个救火队员般在东西两线疲于奔命。3月,因成功组织了几次漂亮的反击战,希特勒破格将他晋升为元帅,这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元帅之一。
尽管德军节节败退,但莫德尔独创的'弹性防御'战术依然让盟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当年夏天,希特勒亲自为他佩戴上双剑银橡叶骑士勋章,这是纳粹德国授予军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随后莫德尔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兼B集团军群司令。9月当蒙哥马利元帅的'市场花园'行动拉开序幕时,莫德尔再次展现了他敏锐的战场嗅觉。
他准确预判到盟军空降地点,将两个装甲师秘密部署在阿纳姆附近。当英国空降兵飘落在树林间时,迎接他们的是早已严阵以待的德军机枪。这场战役盟军损失了1.7万精锐空降兵,而德军仅伤亡3300人。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好运气在1944年底终于用尽。希特勒执意要在阿登地区发动反攻,这就是著名的'突出部战役'。当莫德尔看到作战计划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都倒吸一口凉气,用25万临时拼凑的部队老幼残兵去对抗70万装备精良的盟军,还要夺取安特卫普港?他在军事会议上直言这是'自杀任务',但希特勒根本听不进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德军初期竟取得不小进展。连日的暴风雪让盟军飞机无法起飞,加上斯科尔兹内率领的特种部队假扮美军制造混乱,德军一度在美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100公里宽的口子。
但好景不长,圣诞节后天气放晴,盟军飞机像蝗虫般扑来。在塞勒斯小镇,美军第二装甲师全歼了德军第二装甲师,2500名德军永远留在了那片雪原上。
1945年1月,当莫德尔被迫下令撤退时,这场豪赌已造成德军10万人伤亡,损失坦克800余辆。平心而论,换谁指挥这场注定失败的战役,结果都不会有太大差别。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随着1945年春天的到来,第三帝国的末日已清晰可见。当希特勒命令莫德尔'战斗到最后一人'时。这位元帅做出了人生最后一个决定,解散了B集团军群,让士兵们自行选择回家或投降。但对自己,他选择了最普鲁士的方式,在鲁尔区的一片森林里,莫德尔用配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据说他临终前说:'效忠一个已经背叛了人民的元首是毫无意义的。'在他口袋里装着三样东西:铁十字勋章、妻子照片、还有1923年当预备役教官时学员送的镀金单片眼镜。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莫德尔复杂的一生也永远定格在54岁。他既是才华横溢的战术大师,也是参与过战争罪行的纳粹将领;他既敢于违抗希特勒的命令保存士兵生命,却又始终无法彻底摆脱对元首的效忠。这种矛盾与撕裂,或许正是那个黑暗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配资114平台登录入口,正规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